理论部的汪子嵩同志要我写一篇文章作出回答, 这就是我那篇《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的文章发表的背景。
工人阶级取得政权获得政治解放后,下一步的主要工作就是建设,为下一个解放,即全人类的解放准备各方面的条件,长期积累,长期奋斗。其实,阶级斗争只是马克思主义内容的一小部分。
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是人群集合体,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要对这个集合体负责,要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要讲社会公德,要对社会作出相应的回报。第一,从执政党、政府、公权力机关的角度,对待人民群众,包括人民群众的个人要求,要有正确的态度,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而我们所说的人是指广大的人民群众,我们说的以人为本,就是指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我国当前人文精神的贯彻总体不错,但也不可否认,某些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每一级政府都要反躬自省,自己究竟做得怎么样。
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只有彻底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才能得到自己的解放。一般意义上的人文科学,主要是指文学、史学、哲学等学科,有人认为语言学和艺术学也应包括在内。一是绿色发展理念重塑部分产业生产模式,为资本形成创造扩张空间。
二是劳动力健康状况和教育水平持续改善,助力人口质量红利加速积累。三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励城市更新行动,对资本形成提出重大需求。资本形成仍拥有巨大增长空间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在绿色转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行动和民生领域补短板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资本形成潜力,能够为经济潜在增长率创造可观的提升空间。一是在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方面方兴未艾。
二是在加快服务型政府转型、实现供需平衡方面大有可为。据多家机构预测,本轮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待改造面积或超13亿平方米,每年将拉动近万亿级投资。
随着我国城镇化逐步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城市更新将在激发生产活力、促进资本形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劳动力在城乡和区域间流动可大幅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超过11年,教育水平质的飞跃带动我国正在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向人力资本大国。从结构来看,尽管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加速,但低龄老年人占比较高,通过延迟退休等方式,提升低龄老年人劳动参与率,将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给劳动供给带来的冲击。
四是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前景广阔。此外,人口老龄化催生的银发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将为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提供更多机会,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随着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加快推进,我国在教育和科技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同时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积极布局未来,加速资本形成。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重大部署,开启了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新征程,有效推动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卫星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智慧交通等领域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活动迅速展开。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虽然我国从2022年开始出现人口负增长,但人口总量在全世界仍处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设立自由贸易区和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等开放平台,持续深化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劳动力规模和质量红利仍具优势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人口数量优势,持续提升劳动力质量,优化劳动力配置,逐步将人口数量红利转变为人口质量红利,以人口高质量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双碳目标的提出体现了我国主动承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责任的大国担当,同时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生产方式,为风光发电、分布式发电、储能、特高压、智慧电网等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创造出巨大的固定资本形成缺口。未来一段时期,尽管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仍需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依然坚实:新一轮科技革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机遇,深厚产业基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超大规模市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需求牵引,要素综合保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城市更新包括城中村改造、城市地下管网建设以及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等。服务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也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还是推动新经济、新动能加速成长的孵化器,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当前,我国面临部分行业生产过剩、传统领域投资受限等问题。未来,我国每年将改造10万公里以上地下管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奇迹。庞大人口规模不仅能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且能创造大量消费需求,形成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经济增长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多重可能性。
在人口数量略减但优势仍在的同时,我国人口质量红利加速积累,呈现出数量与质量双维度红利的机会窗口期,可有效激发经济潜能。具体而言,通过稳步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大幅提高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水平,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投资,采取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等一系列措施,将有助于促进国内消费,扩大有效需求,畅通国内大循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围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鼓励创新等方面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将有助于激发市场活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水平,释放经济增长潜力。二是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催生基建新需求,为资本形成带来增长潜力。
这些城市更新需求将有效带动上下游产业生产活动,有力促进资本形成。通过全面推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放宽市场准入标准,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等措施,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和外国资本投向国内服务业,特别是附加值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从而激发服务业市场活力,促进服务业升级转型,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四是民生领域需求不断扩张助推服务业转型升级,为资本形成带来广阔蓝海。此外,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养老服务正在成为新的需求热点,对不同类型养老场所、适老化设施设备的长期需求将有效带动资本形成。
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向发达地区流动,我国劳动力空间分布将显著优化,从而提高劳动参与率和劳动生产率,为经济发展注入长期动力。在众多服务领域资本形成需求持续涌现的背景下,如果各项促进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能够加速落地,将进一步有利于资本形成,切实提升潜在经济增长率。
2023年,中国在全球最具创新力国家中排名第12位,并在量子通信、高铁、光伏、无人机等领域进入全球领先行列2023年,在新能源汽车带动下,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发展新动能源自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新型工业化中找蓝海。
经济新动能后劲大、推力强过去几年,中国经济面临冲击时愈斗愈坚的硬朗体质,说明了中国经济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具备了抗打抗击的坚强韧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大和多不一定意味着强,但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无尽可能。一方面,发挥政府自上而下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支持力度,着力弥补这些研究周期长、难度大、不确定性高等方面的短板。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经济必须在爬坡过坎、波浪曲折中经历转变,形成持续的内生增长动力,锻造出强大韧性。中国经济新动能后劲大、推力强,具体体现在开人物新四个方面,即在对外开放中找空间、在用好人中找红利、在新型工业化中找蓝海、在科技创新中找动量。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智造,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亮眼标志。从需求看,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引擎,对经济增长贡献不断攀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对外开放,而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需要开放合作的国际环境。无论是从0到1的原始创新,还是从1到100的集成创新,都离不开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庞大人力资本和丰富应用场景,本质上都是涓涓细流汇成大江大河的生动体现。